半岛·体育网页版入口体育与人类健康关系辨析摘要:本文通过对体育与健康之间各自概念的内在发展过程的陈述,分析两者之间内在联系。具体从“学校体育”、“社会体育”、“高校竞技体育”三方面,探讨了健康如何与体育结合,体育究竟能解决健康的哪些问题,以及如何在体育中促进健康等问题。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体育与健康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成为目前的两大热点问题。由于体育概念的不断发展,健康内涵的逐步深化,体育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也日益复杂,在“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指导思想和“全民健身计划”的大众体育实施战略以及“奥运争光计划”的竞技体育发展方向提出的背景下,有必要对体育与健康之间的关系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要想清楚地理解体育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必须先从两者本身的问题开始入手,弄清两者各自内在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是对其本质联系揭示的前提。
“体育”一词在中国的出现和起源在学术界上没有什么争论,都认为是一百年前从日本传入的。问题是随着体育运动在中国的发展,“体育”一词的内涵有了较大的丰富和变化,主要有了“广义”和“狭义”之分。因此体育界出现了两种态度:对体育总概念的肯定和对体育总概念的否定。所以不同的社会体育群体和个体对“体育”均有着自己不同的理解。韩丹将体育理解归纳为五个方面含义:第一是指“体育”作为总概括性的总概念;第二是指教育领域同德育、智育、美育等并构的“体育”;第三是指竞技体育;第四是指大众体育;第五是指人们各种自娱性身体活动。[1]
然而在当今对体育总概念持否定态度的已是少数,我国大部分学者认为体育概念的整体性和整体观是与时俱进的产物,绝不是人们的臆想,而是体育这一复杂社会文化活动的客观存在。不管体育社会形态或结构如何,他们各自的特性都寓于共性之中,这个共性就是他的总概念。[2][3]
体育的总概念观点的认同必然要对体育领域的划分进行科学的讨论,至于体育被分为社会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三大类的现状来说,其分法的确有着不妥之处。我国学者任海早在1989年就提出这种分法不符合逻辑分类的原则。首先不符合“同一标准”的原则;其次是“子项相容”的错误;还有就是“没有穷尽整个体育的外延”。任海的观点是正确的,但是如果要按以上三方面的要求对体育进行重新分类几乎是不可能的,目前世界上也没有一个国家对体育的分类能完全达到以上标准的。当前体育的三分法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是在探讨体育与健康的关系的前提下笔者也很赞同熊斗寅同志的观点:将竞技体育成为“高水平竞技体育”用来区分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中的竞技体育成分。[3]这样更有利于对体育与健康之间关系的审视。
当前健康概念的三维健康观,可以说已经得到了大家的普遍认同,乡镇中学的初中生们都能异口同声的将三维健康观的内容说出来,这也能看出我国实施“健康教育”有了一定的成效。
健康的概念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他也在不断的变化着,这体现出“健康”的进步性与完善性;另外在同一时期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对健康有着不相同的理解和不同的健康标准,这体现出“健康”具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
从疾病观的发展来看,人类社会经历了本体疾病观、自然哲学疾病观、自然科学疾病观。人类对健康的理解也随着疾病关的发展不断深化,远古时代由于本体疾病观的影响,人们认为疾病是由鬼神等主宰,即健康是由鬼神决定的,人类无法抗争,特别是传染病的几次大肆虐更加剧了人们的这种认识。近代社会生产力开始飞速发展,解剖学和生理生物科学已经形成,但对疾病的原因还是无法揭示。由于受到“人是机器”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的影响,认为健康就像机器正常运转,保护健康就想保护机器,肉体的正常工作状态(无病)就是健康。19世纪末,自然科学疾病观的形成,认为疾病是由单一的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这个时代认为健康就是保持病原微生物、和自然环境三者之间的生态平衡。这种健康的概念只涵盖了自然因素,忽视了疾病的多元病因。20世纪初,随着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心理学的日趋成熟和社会生态学观点的提出,人们认识到疾病病因的复杂性,特别是认识到社会环境对健康的影响,从而使健康的概念延伸到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和个人行为,逐步形成了综合性协调发展的健康概念。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中给健康下了个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状态,而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这个定义将人类几千年对疾病、自身和生存环境的认识高度概括起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至今最为普遍,可认度最高的健康概念。[4]
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来看人们对健康的理解也不同,主要表现在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两个方面,由于这两个维度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具有阶级性并为某特定的阶级服务,所以在针对某些健康指标是不可能有完全的统一标准。如一般人的特质焦虑问题,对待同性恋问题、生活中的行为习惯问题由于受主观性和社会文化、、经济的影响,非常的难于确定。
人类健康概念是动态发展的,健康是人类永远追求的理想目标,由于健康概念的三维性,使健康的认识和理解受到制度,经济水平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当然我国所提倡的一系列健康政策中健康的含义必须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体育与健康的结合也是在这种前提下进行的,但是对于健康如何与体育结合,体育究竟能解决健康的哪些问题及如何在体育中促进健康等问题,都还需要进行系统的分析。不能只停留在“生命在于运动”、“体育促进健康”这些较为肤浅的认识上,应该进一步的探讨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体育与健康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笔者认为,不能流于表面判定,对体育与健康之间的关系笼统的概括在学术上是不负责任的,我们必须对他们之间有一个较为细致的分析。基于我国体育概念等问题本身的缺憾,现阶段要分别阐述他们之间的关系最好只能是从学校体育、社会体育、高水平竞技体育三个方面讨论。
1999年6月13日,《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发后,标志着我国教育改革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着重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体育也不得不经历一次全方位的变革。学校体育改革的方向无疑是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健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回顾传统的学校体育,其自身的体育观存在着很大的弊端,它的问题不只是在于只重身体,不重或不顾心理和社会的适应,还在于自己在实践中,用“强身”取代了“健身”,用“竞技”遮掩了“体育教育”。这样导致了传统体育教学方法的出现:体育教学内容竞技化半岛·体育网页版入口、体育教学过程技术化、体育教学组织的一体化,和体育教学目标的达标化。[5]很明显,这样的学校体育不利于学生健康的全面发展。传统的学校体育也不可能达到目前健康的三维观标准,只能对学生的生理指标有些影响,但积极的作用却很不明显。
现在,学校体育以健康为理念,以健康的标准出发,制定了新的课程标准,对学生的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三方面都做出了针对性的改革,通过体育课使学生对体育活动产生兴趣,掌握一定的体育锻炼方法,教化他们形成良好的体育态度,在今后的生活中能有一个科学的健身手段。改革后的学校体育在理论上是完全符合促进学生健康和学生的全面发展的,但终究还没有完全被实践证明,学校体育的改革方向正确,意义深远,但需要不断的调整完善,新事物代替旧事物需要一个漫长过程。
“全民健身计划”的提出大大推动了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社会体育是指职工、农民和街道居民自愿参加的、以增进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体育活动。[6]从这一定义来看社会体育的主要目的就是改善人民大众健康。体育的本质特点是身体活动,它对人的作用也是在人的生理技能变化上,有人说体育对人的心理影响也很大,也能促进社会适应性,但这不是体育的本质作用,其他的社会活动也同样能起到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影响作用。这提示我们科学的锻炼方法对大众生理健康有促进作用,要使社会体育对大众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有促进作用,必须加强大众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形成良好的体育活动动机、体育价值观等。总的来说社会体育对参与者的健康来说是有积极促进作用的。应当指出的是这种健康促进功能的前提是“科学性”,据调查中国沿海城市居民有90%的体育爱好者不知道什么是“有氧锻炼”和“无氧锻炼”。[7]
通过目前的调查提示,我国社会体育对大众的健康功能效果不明显,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社会体育还没有体现出健康人民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体育场地严重不足、我国城市劳动力人口中的体育人口主要集中在老年人之中、社会体育辅导员严重不足、大众体育健身的科学性极低。另外,我国体育场地开放率很低。有人对北京海淀区一个社区体育场地进行调查,一个拥有10万人口的社区,真正属于居民锻炼身体的体育场地总面积为798m2,人均0.08%,这意味着在社区范围内几乎所有的社区居民都无法参加体育锻炼。
据1998年《中国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显示半岛·体育网页版入口,我国有4.2亿体育人口,占总人口31.4%,在4.2亿体育人口中也不乏体育锻炼方法不科学无法起到健康效果的人群,这一事实可以从我国目前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现状得出,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非常匮乏。在德国,人口8000万大约每40人就有一名体育辅导员,全国共有200万辅导员。在我国人口13亿,目前我国所有的体育工作者也就12万人,如果我国要达到德国体育指导员的水平保守的说也需要半个世纪之久。[7]
在我国社会体育与健康的关系从理论上讲是相互促进的,社会体育也能在不同程度上对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起到积极作用,但是在实践上讲我国的社会体育还没有体现出它的健康功能,这与我国基本国情有着很大的关系,有待于在2008年奥运会之后国家体育工作重心的转移对此状况及时的做出调整。
高水平竞技体育与健康之间的关系争议很大,目前我国学者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看法。有学者认为高水平竞技体育可以对运动员造成大量的运动损伤,运动员的平局寿命低于正常人,这足以说明高水平竞技体育不能“增强体质”,[8]而且对健康有着一定的消极作用。这种观点所说的事实的确有说服力,也有大量的数据可以支持这一观点,通过我国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研所任玉衡等对我国优秀运动员的调查得出:6810名运动员中伤病者有4049名,患病率为59.46%;急性损伤占21.10%;急性转慢性损伤占45.95%,慢性损伤占32.95%;共查出317种创伤,6699例,人均0.98处损伤。[9]
由于健康的判定是定性的,目前还无法将健康指标量化,定量的判定健康。所以另一些学者否认高水平竞技体育对竞技参与者有消极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增强体质上”的质疑。如国家体育总局文史委的毕世明在针对目前有人总是否认体育总概念时提出:“虽然竞技体育给身体带来损伤,但身体教育就不会给带来伤害吗?也会。不过是多少而已。很明显,不能因为竞技体育带来较多的身体伤害就否认它的增强体质的作用。” [3]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所的熊斗寅认为:“从体育的功能角度来讲,体育的本质功能就是教育、健身、娱乐,无论是学校体育、社会体育还是高水平竞技体育都包含这三个因素,这是任何人也无法否认的”。[2]无疑他的观点也认为高水平竞技体育也有健身的本质功能。
这种观点的主要论据在于:专业运动员必须在高水平的体能和心理素质下掌握高难度运动技术,要赢得比赛也离不开高水平的体能和心理素质。另外,某些运动损伤只能影响体质的某些指标或某个指标,而运动员的其他生理指标要大大优于常人。而对这两种体质状况的优劣也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半岛·体育网页版入口。田麦久对高水平竞技体育运动中存在的这种问题态度是:运动损伤和运动疾病是现代竞技体育给竞技选手带来的负面效应在本质上可以认同为煤矿,纺织等专业工人的职业病,同时也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高水平竞技体育运动对运动参与者而言确实是增进人类健康的主体目标相悖,但着眼与社会整体,则会得出不同的结论。[11]
高水平竞技体育是服务于全社会整体健康的,他具有极强的促进健康功能,但他与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促进人类健康的运行机制不同,具有间接性和推动性的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讲,高水平竞技体育的健康功能是以运动员自身健康为代价来换取全人类的健康。我们也能看出世界上没有任何的一项社会活动的影响能大于奥运会的影响,高水平竞技体育的目标对运动员个体或某群体来说是获胜、提高竞技水平,但对于整个人类社会来说,归根到底的目标还是为了提高整个人类社会的健康水平。
4.1 体育与健康之间是一个动态的关系,这是由于他们各自概念不断的发展所决定的。对体育应该有一个总体概念并在考虑体育与健康关系时应该具体的从“学校体育”、“社会体育”、“高水平竞技体育”三个方面深入研究。在健康的判定上要根据 “三维健康观”的三维指标判定。
4.2 学校体育的主要功能是教育、健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随着学校体育的改革,使学校体育从传统学校体育的误区中走出,理论上更有利于学生的健康,但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
4.3 社会体育的本质功能是提高大众健康水平,并对大众心理、社会适应性有的一定积极的作用。但根据我国目前社会体育现状,社会体育实际的健康功能却不明显,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体育场地严重短缺、体育指导员非常匮乏,人民大众享受体育锻炼的权利得不到真正落实,在实践和整个社会上讲我国还没有收到社会体育带来的健康功效。
4.4 高水平竞技体育与健康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他为竞技运动参与者自身带来了不同程度的运动创伤和运动疾病,但他以竞技体育运动参与者的牺牲为代价换取了全人类的健康。高水平竞技体育的目标对于运动员自身是获胜、提高竞技水平,对于整个人类社会是提高人类健康水平。
[1] 韩丹.论“体育”词的多义理解[J].体育与科学(南京),2001,(1):20-23.
[2] 熊斗寅.“体育”概念的整体性与本土化思考[J].体育与科学(南京),2004,(2):8-12.
[3] 毕世明.在实践中诞生和发展的“体育”总概念不能否定[J],体育文化导刊,2004,(6):17-19.
[5] 王广虎.健康理念内涵的把握与学校体育改革的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4):29-33.
[7] 张华达.体育促进健康的社会学思考[J],中国体育科技,2000,(6):44-45.
[9] 任玉衡.优秀运动员的运动创伤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0,(4):377-386.
[10]田麦久.竞技体育的现代社会功能与竞技选手的社会职责[J],体育文化导刊,2002,(1):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