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官网入口一周文化讲座|项飙:为什么读书这么累?

  半岛体育新闻资讯     |      2024-07-28 03:40

  半岛官网入口一周文化讲座|项飙:为什么读书这么累?《编织活法的人》是一部关于普通人如何编织活法的故事集,其中包括意外失去左腿的快手用户@小宇吖,通过义肢改造视频,鼓励更多肢体残障人士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还有被肥胖和身材问题困扰多年的快手用户@福饮沸别,通过创业做大码女装,既治愈了自己,也为其他有相似处境的女孩带去力量……7月5日晚,我们邀请了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莉、作家淡豹,与书中的人物福饮沸别、小宇吖一起来到单向空间·郎园Station店,谈谈他们如何撕掉标签、对抗偏见,如何在逆势中活出自己的人生。

  刘鹤的《甲申前夜·大晦》以明末为历史背景,以松锦战役中浮海逃回的辽东明军下级军官刘破虏在崇祯十六年冬天的一系列诡异经历为主线,描绘了在明王朝行将就木的最后时光里,官员、军人、百姓在大灾、大疫、大战中的人生百态和命运沉浮。本次活动,刘鹤与两位嘉宾——科普作家河森堡、故宫博物院副研究馆员仇泰格——一起来到PAGEONE北京坊店,与读者共同走进历史现场,讲述王朝之交的悲欢离合,并分享本书背后的故事。

  嘉宾:郝景芳(科幻作家)、蒋运鹏(清华大学哲学系长聘副教授)、刘兵(清华大学科学史系荣休教授)、缪因知(学法学院教授)

  无论是马斯克的移民火星计划、马特·达蒙贡献了超强演技的《火星救援》,还是《火星编年史》《火星三部曲》《飞向火星》等世界级的科幻小说,踏入火星这片神秘之境的进程,早已被融入人类的文化探索计划。尽管技术进步让这一科幻题材愈发接近现实,但火星生活的复杂程度远超地球,单凭“多行星物种”的口号难以说服人们离开故乡,永久迁往火星。于是在火星话题持续上涨的势头下,我们打算举办一次关于“移民火星的社会文化乃至法律障碍”的大咖对谈。我们将融合科幻、法律、科学哲学、多元主义的视角,探讨移民火星的可能性。科幻小说提供了丰富的想象和问题意识,科学哲学法律和法律科学哲学则帮助我们理解移民的伦理和实践挑战,多元主义视角将引导我们思考不同文化在这一宏大工程中的角色和贡献。

  嘉宾:陈胜前(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教授)、葛韵(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人类学系博士)

  考古意外地成了21世纪最能破壁出圈的学术领域。但考古到底是什么?考古学家寻找的是什么?考古学的真正社会价值在哪里?对我们普通人来说,考古学最大的作用是什么?我们将邀请国内著名的考古学者陈胜前教授和考古学博士葛韵进行一次对谈。前者是中国史古的专家,思接商周,更入炎黄;后者潜心域外,专攻玛雅。二者将从田野挖掘,奇趣发现,讲到理论建构,寻根问祖,民族认同,中西竞争。

  《试论诗神》是本怎样的书?它是诗人王炜于2019-2020年在中国美术学院所做的系列讲座的记录稿。它讨论了“可读性”“何为主流”“交叉时刻”“语感问题”“诗与真”等众多普通人每一个字都认识但又每一个字都看不懂的命题。它是被本书编辑海蛇诉苦为“做完了就像又读了一年研究生”的书。本周六晚上,我们邀请你来码字人书店,一起来完成这场“可读”的“不可读”读书会。活动将由半年闪现一次的码字人(前任)头牌策划薛薛主持并领衔朗读,码字人(现任)当红策划马逍原合作朗读,并伴有幻灯片对照。活动的彩蛋部分目不暇接,包括但不限于:编辑大人海蛇连线访问,王炜诗歌朗读(可能是他本人),诗剧朗读等等。

  嘉宾:程乐松(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教授)、杜维明(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唐文明(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吴飞(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等

  贝拉(Robert N. Bellah,1927-2013)是颇具影响力的社会学家之一,他精通社会学、人类学、宗教学、哲学和神学。他著述等身,收官之作《人类进化中的宗教》在思想界更是引起广泛反响。正值《人类进化中的宗教》中译本出版之际,北京大学出版社联手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共同举办新书圆桌谈,围绕《人类进化中的宗教》展开深入对话,一同发掘这本巨著的思想魅力。

  1981年,22岁的意大利人安德烈·卡瓦祖缇(Andrea Cavazzuti)初次来到中国,第二年又留学复旦,从此与中国结下不解之缘。他在这里成家、立业、生子,在这里拍摄照片,后来是拍摄电影和录像,并成为一位独立影像艺术家。40年多后的今天,年轻的安德烈已经成了朋友们口中亲切的“老安”。他出版了他的第一部摄影集《稍息:1981-1984年的中国》。7月7日,我们邀请到作家止庵和贾行家,与摄影家老安一同来到单向空间·郎园Station 店,聊聊他镜头下的中国往事和老安对这出浩瀚的人间喜剧的持续观看。

  嘉宾:曾亦(同济大学哲学系长聘特聘教授)、褚君浩(半导体物理和器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罗岗(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顾真(上海译文出版社编辑)、刘盟赟(播客主理人)

  2024“世纪好书”半年榜发布暨阅读分享会将于7月5日下午在上海图书馆东馆7楼阅读推广区盛大举行。活动由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首席主持人何婕主持,特别邀请褚君浩、曾亦、罗岗、顾真等作者、评委嘉宾半岛体育官网登录入口,围绕AI时代的青少年科普、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文学与内在自我之间关系等主题,用院士访谈、主题演讲、沙龙对谈等多种形式展现“世纪好书”的魅力。

  嘉宾:李放春(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研究员)、肖瑛(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郑诗亮(《澎湃新闻·上海书评》执行主编)

  沃尔特·惠特曼被公认为美国的国民诗人,他的诗歌代表着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最高成就。“文学纪念碑”书系引进的《沃尔特·惠特曼的美国:一部文化传记》,记录和重新诠释了惠特曼史诗般的一生,作者大卫·雷诺兹描述了惠特曼的创作灵感来自十九世纪美国生活的方方面面,将诗人置于他所处时代的文化背景中,证明他的成就、梦想和渴望都为了美国。7月6日下午半岛体育官网登录入口,“浪漫主义并不浪漫”系列活动第五期邀请诗人古冈、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教授聂薇共读《沃尔特·惠特曼的美国:一部文化传记》,由本书编辑程卫平主持,和大家一起走入惠特曼的诗歌与时代。

  安德烈·普拉东诺夫是享誉世界的苏联文学巨匠,被称为“二十世纪俄罗斯最伟大的散文家和文体家”。今年,资深俄语文学翻译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徐振亚,经过多年反复的钻研和打磨,推出了呕心沥血翻译完成的三卷本普拉东诺夫作品——《切文古尔》《基坑》《原始海》。通过这些小说,不仅能使我们直观感受这位文学天才日臻纯熟的写作技巧和始终如一的诚挚写作初心,也使我们看见了俄罗斯文学的丰富性。7月6日下午,徐振亚与书评人云也退将来到朵云书店,围绕《切文古尔》《基坑》《原始海》,一同聊一聊这位令世界惊叹的俄罗斯文学天才。

  “毒”与“药”看似对立,但在中国医学史上,毒物被广泛用于治病与养生;同时,巫毒之术又成为斗争中的利器。从“百药长”附子到风靡魏晋文人的“五石散”,致命毒药为何能成为救命神药?从王羲之到韩愈、柳宗元,文人士大夫为何如此热衷服药?施毒与禁毒的背后又有怎样的权力关系?获得美国医学史学会韦尔奇奖的作品《以毒为药》,从医疗技术、权力网络、生命意识、宗教信念等诸多层面,展开对中古中国医药史的新探索,也以丰富的史料生动呈现古代中国日常“服毒”的历史。7月6日,建投书局联合光启书局,邀请该书作者、纽约州立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刘焱与《澎湃新闻·上海书评》主编郑诗亮,围绕本书,聊聊中国古代的“毒”与“药”。

  对于身边的世界,我们都有自己的认识与理解,可是在科学上,世界的概念可能与你我的认知有所不同。从万物的源头到时间的尽头,从无限的宇宙到缤纷的生命,万事万物都可以浓缩在宇宙、地球、生命与文明这四个词汇之中,而来自大自然和人类的创造,最终产生了我们身边的一切。在本次讲座中,我们将带领大家从万物的极简历史说起,在《国家地理》的展览中,与大家一起探讨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审视过去与现在,展望我们的未来。

  说起丰子恺先生,我们都不陌生,这位集美术、音乐、文学成就于一身的艺术大师,也是中国教育的先行者、引路人。那么,丰先生在自己家中,又是如何践行“教育大事”的呢?原来,丰家日常有一特别章程——“课儿”(teaching the kids,即家庭私塾课),他重视家庭内的教育,亲自为儿孙讲解中国古典文学,辅导他们学习外语。这些言传身教的珍贵岁月,一直刻在丰家孩子的心中。后来,还有了丰家女儿丰陈宝、丰一吟回忆父亲漫画创作背景的《爸爸的画》,也有了丰家大外孙宋菲君回忆外公教授古诗词的《丰子恺家塾课:外公教我学诗词》。7月6日下午,宝山区图书馆、魔法童书会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联合邀请丰家外孙宋雪君先生,带着大家一起走进“丰子恺家塾”,体验这别开生面的“课儿”!

  以前的人们是如何想象古老南方?那些有更多的树、更丰富的动植物的地方,是否充斥着各式各样的奇迹、异物、幽灵和堪称稀奇古怪的事物?7月7日,文献学博士朱琺老师将来到大零号湾图书馆,给读者们带来“古人如何想象南方——《安南想象:交趾地方的奇迹、异物、幽灵和古怪》”新书分享会。让我们跟随朱老师天马行空的想象,稍稍脱离于耳闻目见的现实,进入一个由文学搭建的奇幻世界。

  作为契诃夫的最后一部剧作,《樱桃园》是他戏剧艺术造诣的集大成者。纪念契诃夫逝世120周年典藏版舞台剧《樱桃园》将于8月演出。开演前,7月9日,演员、舞蹈家金星和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副教授王仁果将做客思南书局·诗歌店,围绕契诃夫的经典文本《樱桃园》和图米纳斯版舞台剧《樱桃园》,分享阅读契诃夫的感受、图米纳斯的颠覆与革新、角色演绎的体验和心得等等。

  《无人生还》是推理女王阿加莎的封神之作,这本书开创了“童谣杀人”和“暴风雪山庄”模式推理的先河,了解后你或许会惊呼:原来阿加莎才是剧本杀的鼻祖!7月5日晚,广州大剧院特邀B站百万粉丝UP主、《张志浩解读悬疑推理小说》课程主理人张志浩来到广州方所,为我们深度解读这部悬疑剧中的重重疑点,疏通我们的理解障碍。

  《穿过一无所有的空气》完整收录玛格丽特·阿特伍德2008年到2009年间写下的57首诗。诗中的每一粒语词、每一处节奏和每一场想象,都随着诗人对逝去之人与消逝之物的哀悼一齐,向每一个人发出危险邀约。7月6日午后,诗人、艺术评论家朱朱,《穿过一无所有的空气》译者、作家李琬将做客朴阅书店,让我们一起接受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发出的邀约,“请奋力扇动你记忆的羽翼,朝着时间、自然、爱欲与死亡的艰深秘境俯冲而去吧!”

  良渚文化能作为早期国家社会的代表,除了贵族墓葬出土仪式性玉器这一明显社会等级分化现象外,良渚古城的规模和公共工程(莫角山土台)的规模也很能说明问题。早期社会是如何复杂化的?不同层次的复杂化社会有着什么样的特征?进入早期国家阶段的社会有着怎样的面貌?本次讲座徐峰老师将梳理社会复杂化研究的若干问题,以良渚文化的考古发现为例,谈一谈早期国家的兴起与衰落。

  当智能算法通过我们在互联网上留下的痕迹,形成一个比我更了解我的喜好兴趣的“外主体”时,传统的拥有理性和自由意志的主体是否还存在?而那些因为不利于算法牟利和治理被大量抛弃的剩余数据,会是一片数字焦土还是沃土?那么面对新的现实,哲学的视角能予我们当下以怎样的启示?蓝江在他的新作《如何思考全球数字资本主义?》中针对这些问题做出了理论上的建构。“外主体”“剩余数据”是书中所创用于理解数字资本主义的新范畴,而其中也蕴含着逃离算法、资本裹挟命运的视角与机缘。7月7日,学哲学系教授蓝江将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邓伯军来到先锋书店五台山总店,谈一谈如何在当下重构具有历史意识、刺穿现实的数字资本主义批判,用崭新的范畴打开数字状况下的主体性困境,指引我们保有希望地生存。

  “人人都爱苏东坡”,但在这个纷繁复杂、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我们如何面对不断变动的未来,如何面对来自心灵深处的叩问?为什么我们要读苏东坡?苏东坡能够解决当代青年人的什么问题?7月7日晚,在可一书店,我们邀请孙善春教授、李安源教授聊聊东坡大起大落的人生,作为东坡思想载体的书法、文章、绘画作品,以及东坡与江苏的故事。

  嘉宾:萧文亮(画家)、哲贵(作家、《江南》杂志副主编)、王犁(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教授)

  《薛涛》是以古体诗荣获鲁迅文学奖第一人周啸天的首部历史长篇小说。小说基于唐朝六十多年历史,以薛涛与剑南西川十一任节度使交往、与元稹等十余位唐代大诗人唱和的故事为基本思路和基本框架,生动再现了薛涛研发十色笺、首植西川海棠等雅趣韵事,呈现出一幅流光溢彩、诗意盎然的大唐风貌画卷。7月6日,来方所成都店与作者畅谈,感受薛涛的诗意人生和大唐的绝代风华。

  嘉宾:托马斯·约翰森(挪威奥斯陆大学哲学、古典学、艺术及观念史系教授)、梁中和(四川大学哲学系教授)

  人类追求幸福的维度很多,往往聚焦在现世生活,但人类美好生活的依据真的只来自于社会和现实吗?柏拉图一反这种俗常的意见,将幸福生活与自然的本质和宇宙的制作联系起来,在《蒂迈欧》和《克里提阿》中讲述了在宇宙论视野下的人类美好生活的可能图景。本次活动我们很荣幸地邀请到国际著名古希腊哲学专家托马斯·约翰森教授,他将围绕自己的代表作汉译新书《柏拉图的自然哲学》,讲述希腊人的幸福观以及柏拉图基于宇宙论视野下的美好生活图景。

  亚里士多德将友爱(philia)分为三类,第一种友爱的基础是基于利益;第二种友爱是基于快乐;以物质利益为基础的友爱是友爱的最低阶段,快乐的友爱可以克服这种实用性,因此要比它更高级。但是,第三种友爱,则是对前面两种友爱的目的的克服,亚里士多德称之为真正的友爱。本周六,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汪民安教授将从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出发,深入探讨友谊的层次、特点和必要性。

  今年5月,青年作家刘鹤的历史小说《甲申前夜·大晦》在历经三年波折之后,最终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作者不拘泥于国别史,而是使用东北亚作为地缘视角,用在历史中作用微乎其微的明军下级军官的角色代入的写法,不仅别具特色,在诸多明末背景历史小说中也显得独树一帜。此外,书中提出的一系列历史和哲学思考。带着关于这本书的一系列迷思和疑问,我们有幸邀请到了作者本人来到西安古城,与本地作家胡成一起聊聊“边疆”这个概念,以及书中那些耐人寻味的伏笔和哲思。

  人们经常把教育想象成一种供求关系:学校提供教育服务,学生和家长花钱买教育。但学生(很多家长和老师也一样)往往感到读书是任务和压力,想学东西又学不到。也许一种倒过来的供求关系更符合现实体验:学生和家长是供给者,教育部门是需求者。这里供给的和需求的,是学生的生命力(即具有反思性的行动能力,包括体力半岛体育官网登录入口、注意力、自我约束的意志、意义形成的能力)。被捕获的生命力产出的不是人才,而是教育政绩、分数和由此带来的各种利益,包括地产等。学生的金钱投入不是在购买服务,而是生命力投入的一部分。“生命力”有生物和物理基础,但是和意识是分不开的。生命力可以分为三层:(1)行动,(2)对行动的意识,包括对行动的计划、对行为结果的认知、行为过程中产生的愉快或者疲惫等感觉,(3)对行为和意识形成的反思,比如理解自己为什么感到愉快或者疲惫。通过在这三个层次间的循环往复,生命力不断丰富和积累。我的假设是,读书累是因为生命力在第三个层次上受到遏制,而被遏制的原因是和学生生活的具体构成方式有关。项飙希望在讲座里尽量多听到大家对“生命力”的想法。

  21世纪是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国家建构和社会文化发生重要转型的时期,如何“叙述”中国成为关键议题。《重述中国:文明自觉与21世纪思想文化研究》一书阐释和分析21世纪转型期的中国思想文化,探讨对象包括知识界的主要、人文学科的代表性研究者及其主要成果思路、影视等大众文化中的主要现象。写法兼有思想文化评论和历史研究的特点,以“文明”为基本分析框架,对20-21世纪之交以来20余年间正在发生和进行中的思想文化实践进行观察,同时融入作者的评价和判断,以学术研究的方式展开探讨,借此召唤认识和阐释21世纪中国的自觉意识。

  在有文字记载的中国历史上,关于黄河的意象和定位=“黄河观”,经历了从殷商时代的“巫河”到秦汉时期的“浊河”、唐代的“大美”黄河、唐末以后的“害河”,再到20世纪后期的“母亲河”的演变。这种演变主要与黄河的泛滥状况有关。而它的不断泛滥和改道,不仅一再重塑着华北平原的地理景观,也吞噬了无数的生命,改变了区域间的经济-社会-文化格局,留下了浓厚的生态阴影。在与洪水搏斗的数千年中,古人如何应对黄河泛滥的挑战?古代最高决策者出于何种目的不惜工本使得黄河河道数次变迁?中下游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又造成了怎样的社会生态衰变?为何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黄河水患问题?7月6日晚,我们有幸邀请到学社会学系张玉林教授,带我们回顾1949年之前的黄泛史和治黄史,走近这条充满性的母亲河。